江苏省连云港市食用菌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食用菌的需求与日俱增。江苏省连云港市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产销两旺,成为农民经济增收的亮点。一、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本市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已初具规模。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生产布局区域化目前,全市大致分为四个食用菌产区,即以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乡为中心的香菇种植区和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以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为中心的双孢蘑菇种植区、以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为中心的金针菇种植区、以连云港市灌南县孝义乡为中心的黑木耳种植区。此外,在市郊和4个县(区)的部分地区还有小规模种植平菇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修真菇等品种。 (二)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据调查,东海县山脚口乡丰和公司已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蘑菇大棚500余座,海州区新坝镇凡口蘑菇示范园建成500多座标准化蘑菇屋。灌南县新安镇农业园区内建有楼房棚舍2000多间,投资上千万元的金针菇厂近10家。 (三)营销方式多样化在营销方式上,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或食用菌合作社等形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高效栽培和技术改进本市在栽培方式上多采用立体货架式高效栽培模式,这确实是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地区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富民之路。如海州区新巴镇标准化菇房、灌南县新安镇金针菇厂等。在栽培技术上,采用专用菇肥、二次发酵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提高食用菌产品质量、产量和效益。 (五)栽培品种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2000年以前生产的食用菌品种很单一,主要是平菇和香菇,其中香菇主要是本市浙江省农户生产,偶尔有少量金针菇。近年来,我市引进了黑木耳、杏鲍菇、白灵菇、修珍菇、金针菇等品种。随着珍稀蘑菇效益的提高,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利用地洞、防空洞、恒温库、现代化冷库设施生产反季的双孢蘑菇、鸡腿菇、白灵菇、杏鲍菇杏鲍菇、金针菇等。 冬夏鲜菇无空缺。 (六)栽培模式多样化经过多年实践,本市探索出多种栽培模式:一是家庭栽培模式,利用闲置房屋、畜禽舍等改造为菇棚;二是单元栽培模式,利用原粮。三是利用地下室、防空洞、恒温库进行反季节栽培。四是将老旧蔬菜大棚改造成菇棚。林场已从事林木一体化生产70hm2,年可增收约30万元/hm2;六是建设高标准货架式全自动年栽菇房,实现常年标准化生产。灌南县新安镇建成了一批高标准菇房。

二、连云港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有利因素(一)自然条件优越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境内有平原、丘陵、水面、滩涂;土地类型较多,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含钾量高,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宜水耐旱,宜农林,宜草牧;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南缘湿润季风气候,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全市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二)区位优势明显东临黄海,西靠徐州市,南靠淮安市,北靠山东。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与韩国、日本、朝鲜等国隔海相望。北接环渤海湾经济圈,南接长三角经济辐射区。是我国最早开放的14个口岸城市之一。海运、空运十分发达,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为食用菌出口创造了便利的运输条件。 (三)丰富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全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等,为发展食用菌人工栽培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原辅材料。同时,在冬季荒地利用稻草发展食用菌生产,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冬季的光热条件和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还可以解决农作物的出路问题。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我市食用菌生产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农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中,基本可以独立经营,不少农户通过发展食用菌生产走上了致富之路。 “要想富,用多种菇”已成为全市农民的共识。 (五)发展前景广阔连云港市种植食用菌已有多年历史,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农副业,投资回报率高。据调查,使用阔叶林木屑袋装香菇的生产成本约为每袋1.2元,出菇量为0.751公斤。按鲜菇4.0元/公斤计算,产值3~4元/袋,可获纯利1.8元。 ~2.8元/袋,投入产出比1:3.5;以棉籽壳和稻草为原料生产袋装平菇,每袋生产成本1.2元,可生产1.75公斤新鲜平菇,每袋1.6元。以公斤计算,产值2.8元/袋,可纯利1.6元/袋,投入与工业之比为1:(23)。二是市场容量大。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是人类新的营养来源,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之一。需求每天都在增加。欧美国家甚至把人均食用菌消费量作为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目前国外市场缺口较大,尤其是日本等国,而我国人均食用菌消费量不足1kg/年,仅国内食用菌消费潜力巨大。

三、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生产、销售、加工人才匮乏,科研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没有从事食用菌研发的专业人员和市场管理,更谈不上真正建立相关专业机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引进和推广力度太弱、太慢。 (二)市场不成熟

系不健全    食用菌产品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及生产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及服务体制不配套,生产手段落后,重产量轻质量,品牌意识差。在有些镇街和村庄存在贷款难、学技术难、求信息难的现象。在菌种供应方面,由于多种因素限制,管理不严格,供应渠道杂乱,出现菌种老化、退化、生物转化率较低等现象 。   (三)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差    病虫害传染严重,发酵料益生菌少,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差。不能有组织、有规模地进行集约化种植,形不成具有发展潜力的标准化原材料基地,更谈不上规模效益。   (四)设施化生产食用菌发展不平衡    目前,连云港市食用菌工厂化、设施化生产水平总体偏低,仅有灌南县新安镇的几个金针菇工厂和海州区新坝镇的蘑菇园采用较为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进行生产,而其他县( 区)的食用菌生产大都采用简易的栽培方式,设施简陋,工艺落后,规模小,产量低,品质差,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极低。   (五)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 配套不协调    目前,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配套的格局尚未形成,这将严重制约发展的速度。造成这种局面有2个原因:一方面,受“肥水不落外人田”以及“大而全”“小而全”模式的影响,许多企业在发展中追求自成体系、自我循环、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政府和有关行业对加入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认识不足,投入不够,以致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六)生产监管力度弱,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现在该市食用菌生产大多为农民简易生产,这些食用菌生产者在零星闲置的土地上建起简易的食用菌生产棚,生产与住所在一起,各种事故连年不断,轻者亏本,重者倾家荡产,生产安全得不到保证。由于生产无人监管,食用菌在生产时使用的原材料、水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滥用农药等现象经常发生,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七)食用茵生产得不到政策扶持    在近几年的农业种植业结构新一轮调整中,食用菌生产以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在该市迅速发展,事实证明食用菌生产是实现农民增收和解决就业的好项目。但是,食用菌生产因暴风雨等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设施化生产发展的补贴等优惠政策不到位,乃至目前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迅速发展的时候得不到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任其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食用菌生产者的积极性。

四、连云港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合理布局,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做强产业龙头    引进并做强产业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载体功能和中介作用,通过建立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前,应按照“先引进、多扶持、后规范”和“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支持广大菇农成立食用菌协会或其他生产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全面实行订单生产,使原料生产、原料供应和产品加工、产品销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链,提升食用菌的产业化水平。(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食用菌生产既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切实加强领导。一是市里要成立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部分专家为成员,负责抓好食用菌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建立各级技术服务站,为种植户提供服务和指导。二是要层层建立责任制,把食用菌生产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评中去,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三是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协作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共同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三)实施科技兴茵, 争创发展优势    科技进步是振兴食用菌产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为此,一要大力引进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姻”,实行产、学、研相结合,聘请有关专家为技术顾问,加快食用菌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步伐。二要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着力培养一批产、加、销、管人才。各级要成立专门班子,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妇联、协会等组织的专业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将食用菌的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贮藏保鲜和加工营销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菇农,以增强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要开展技术攻关,改革传统落后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大力推广食用菌栽培的先进技术,同时抓好产品采收、加工、包装和储运、保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增加菇农收益。根据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要点,细化分离出菌种生产基地、培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菇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可移动智能菇房生产基地、覆盖营养土专业生产基地等。关于采菇后的废料,可采取“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一生态有机肥一市场”“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一腐熟发酵一还田”“ 秸秆一食用菌一菌渣一清洁能源(沼气或气化原料)”等模式进行处理。   (四)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走政府引导、群众主导、城乡联动、多形式发展之路,大力推广“政府+专家+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基地+农户”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办基地,尽快形成规模效益。食用菌产业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朝阳产业,需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各级财政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每年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发展食用菌生产。二是凡进入该市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及中介组织在项目立项、土地征用、税费征收、资金扶持、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对在食用菌产业发展帮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相关单位、种植大户、运销大户给予重奖,为食用菌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提升产品档次, 争创品牌效益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在按标准化要求抓好食用菌生产、加工的同时,尽快注册相关新品种食用菌商标,积极向国家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的认证,做好条形码注册和外包装设计工作,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品位。   (六)加快提升食用菌产业规模,尽快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    加快建立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市场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场。传统的种植方法是在 每年的8—9月一家一户利用硬化地面进行建堆发酵、灭菌、生产,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操作程序复杂,单位面积产量不仅低而且不稳定,生产周期长,每年一种一收,易患病虫害。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后,农民可以直接从发酵原料厂运回已长满菌丝的原材料,放入各自出菇房产菇,采摘后交回加工销售公司,这不仅解除了农民的繁重劳动,产品销售也有了保证。   (七)积极应对农产品出口壁垒,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出口遇到了巨大挑战,各国纷纷把“绿色壁垒”作为控制贸易的主要手段。应对“绿色壁垒”,要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从源头开始进行质量控制。一是对生产、加工、出口等环节人员尤其是众多菇农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知识培训;二是发挥农业、卫生、食品安全等部门的作用,对生产食用菌原材料、环境等要素提前介入进行指导、控制、检测、通报,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对中间产品、终端产品以最严格的国际标准进行检测,开拓国内外2 个市场,打造国内和国际品牌。(江苏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 李冠喜 2015年)

标签:
  • 有效食用菌种植
  •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日本鹿茸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日本鹿茸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1 日本鹿茸菇生产与养殖1.1 历年产量鹿茸菇味道鲜美,市场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